6.7吋手機是幾公分?一篇文看懂螢幕尺寸、長寬與實際大小的關鍵

事實上,「6.7吋」這個數字僅僅描述了螢幕對角線的長度,並不能完全代表手機的實際三圍尺寸。手機的最終大小,受到螢幕長寬比、邊框寬度、機身設計等多重因素的複雜影響。本文將為您深入解析螢幕尺寸的計算方式,並以最新的iPhone 15及的 iphone 16系列等多款6.7吋手機為實際案例,透過詳細的規格比較與數據分析,帶您一次搞懂螢幕尺寸背後的祕密,助您找到最符合需求的理想手機。

螢幕尺寸的基礎:從英吋到公分的換算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手機螢幕尺寸的定義。無論是6.1吋、6.7吋還是6.9吋,這個數值指的是螢幕顯示區域的對角線長度,並且通常以「英吋(inch)」為單位。這與當年iphone 4s的時代相比,市場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根據國際標準,1英吋等於2.54公分。因此,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換算出6.7吋螢幕的對角線長度:

6.7 英吋 ×2.54 公分/英吋 = 17.018 公分

這個約17公分的長度,是從螢幕的一個角到其斜對角的直線距離。然而,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細節需要注意:正如Apple官方技術規格所註明的,這個測量是在一個標準矩形內進行的,搭載的retina xdr顯示器效果卓越。由於現代手機螢幕普遍採用圓角設計,實際的可視區域會比理論上的矩形略小一些。儘管如此,17.018公分這個數值,仍然是我們理解6.7吋螺幕大小的最基本依據。

為何同樣6.7吋,手機大小卻不同?關鍵在「螢幕長寬比」與「邊框設計」

既然對角線長度是固定的,為何市面上眾多6.7吋手機的長與寬卻各不相同?這主要歸因於以下兩大設計因素:

螢幕長寬比 (Aspect Ratio)

螢幕長寬比決定了螢幕的「形狀」。早期的智慧型手機大多採用16:9的比例,與傳統電視螢幕相同。然而,為了在不大幅增加手機寬度的前提下提供更大的顯示面積,現代手機螢幕變得越來越「修長」,主流的長寬比已演變為18:9、19.5:9,甚至更長的20:9或21:9。

同樣是6.7吋對角線,一個18:9的螢幕會比一個20:9的螢幕更寬、更短。反之,20:9的螢幕則會更窄、更長。這直接影響了手機的握持感,較窄的機身通常更有利於單手操作,這也是為什麼手機廠商傾向於採用更修長螢幕比例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原因之一。

邊框寬度與機身設計

邊框是螢幕四周的非顯示區域。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製造商不斷追求極致的「螢幕佔比」,也就是說明這裡: 螢幕佔比,是指螢幕面積在手機正面所佔的比例。透過採用超窄機身邊框技術(例如BRS顯示技術),可以在維持甚至縮小機身尺寸的同時,容納下更大的螢幕。這樣的螢幕設計,也需考量到如動態島等功能的整合。

這意味著,一款採用極窄邊框設計的6.7吋手機,其整體長度和寬度,可能會比一款邊框較寬的6.5吋手機還要來得小巧。因此,在比較不同手機時,不能只看螢幕尺寸,還必須將邊框設計納入考量。

實際案例分析:以iPhone系列為例看6.7吋手機的真實尺寸

紙上談兵不如實際數據來得清晰。讓我們以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iPhone系列為例,詳細比較幾款配備6.7吋螢幕的機型,以及尺寸相近的型號,來觀察它們在長、寬、機身厚度與機身重量上的具體差異。

型號

螢幕尺寸 (英吋)

機身長度 (公分)

寬度 (公分)

機身厚度 (公釐)

機身重量 (公克)

iPhone 16 Plus

6.7吋 (實際6.69吋)

16.09 cm

7.78 cm

7.80 mm

199 g

iPhone 15 Plus

6.7吋

16.09 cm

7.78 cm

7.80 mm

201 g

iPhone 15 Pro Max

6.7吋

15.99 cm

7.67 cm

8.25 mm

221 g

iPhone 14 Pro Max

6.7吋

16.07 cm

7.76 cm

7.85 mm

240 g

iPhone 16 Pro Max

6.9吋

16.30 cm

7.76 cm

8.25 mm

227 g

註:以上數據整理自Apple官方公告及權威科技媒體的爆料資訊,僅供參考,如上圖所示。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有趣的現象:

同尺寸,Pro機型更緊湊:比較同為6.7吋的iPhone 15 Plus與iPhone 15 Pro Max。Pro Max的機身長度(15.99 cm)與寬度(7.67 cm)都比Plus(16.09 cm / 7.78 cm)要小一些。這得益於Pro系列通常採用更窄的螢幕邊框,使其在容納同樣大小螢幕的同時,機身能做得更為緊湊。

厚度與功能的權衡:Pro Max機型的機身厚度(8.25 mm)明顯高於Plus機型(7.80 mm)。這通常是因為Pro系列搭載了更先進、體積更大的相機系統,其主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更大,並配備了強大的4800萬像素鏡頭與支援多倍光學變焦的潛望式鏡头,這一切的硬體升級都需要更大的內部空間。這個強大的相機系統還包含一顆4800萬像素超廣角相機,帶來了更專業的攝影體驗,例如支援ProRAW格式與杜比視界錄影。

材質對重量的巨大影響:iPhone 14 Pro Max(不鏽鋼邊框)重達240克,而尺寸相近的iPhone 15 Pro Max(鈦金屬邊框)則大幅減輕至221克。這顯示了機身材質是影響手機機身重量與手感的關鍵因素。

螢幕變大,機身未必失控:的 iphone 16 Pro Max螢幕尺寸提升至6.9吋,但其寬度(7.76 cm)與6.7吋的iPhone 14 Pro Max幾乎相同。這再次證明窄邊框技術的威力,讓手機在提升視覺沉浸感的同時,也能盡力維持舒適的握持寬度。

除了尺寸,您還應該注意什麼?

在關注長寬高的同時,以下幾點也深刻影響著一部6.7吋手機的日常使用體驗:

厚度與鏡頭模組:如前述,較厚的機身可能意味著更強的攝影能力和續航力,例如iPhone 15 Plus與16 Plus的7.8mm 7.8mm纖薄機身厚度就與Pro機型做出區隔。同時,也要注意鏡頭模組的凸出程度,這會影響手機平放時的穩定性,以及選擇保護殼時的考量。

重量與材質:鈦金屬、鋁金屬、不鏽鋼和玻璃等不同材質組合,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重量和質感。建議親自上手體驗,感受其配重是否合宜。

性能與智能體驗:手機的性能核心也很重要,例如A18晶片擁有2個效能核心與4個節能核心,加上全新的16核心神經網路引擎,為apple intelligence提供了強大算力,實現了更自然的Siri對話功能。

連接與擴充性:現代手機普遍改用usb c接口,這在充電與資料傳輸上更為方便,但若要連接舊式設備,可能需要額外準備轉接器。

握持手感 (Ergonomics):機身邊緣的設計(如iPhone 15系列的弧形邊練)相比過去的直角邊框,能提供更舒適的握感,長時間使用不易感到疲勞。若想進一步瞭解,可延伸閱讀相關評測文章。

常見問題 (FAQ)

Q1: 6.7吋手機的螢幕長和寬各是幾公分?

A1: 這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完全取決於螢幕的長寬比。以主流的19.5:9比例為例,我們可以透過數學計算得出:一個6.7吋(17.018公分)對角線的19.5:9螢幕,其螢幕長度約為15.44公分,寬度約為7.13公分。請注意,這僅是螢幕顯示區域的尺寸,並非整部手機的機身長度與寬度。

Q2: 6.7吋的手機對手小的人來說會不會太大,不好攜帶?

A2: 這是一個主觀問題,但可以從數據來評估。由於現代手機的窄邊框設計,許多6.7吋手機的機身寬度被控制在7.7公分至7.8公分之間。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這個寬度是單手握持的上限。建議手小的使用者在購買前,務必確認手機的實際寬度,或親自試握,以判斷是否能舒適地操作。

Q3: 為什麼Apple官網標示iPhone 16 Plus螢幕是6.69吋,但大家通常都稱之為6.7吋?

A3: 這是業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是為了行銷上的簡潔與方便。手機廠商和媒體在宣傳時,習慣將螢幕尺寸的精確數值(如6.69吋)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小數點後一位(6.7吋),這樣更容易被大眾記憶。官方技術規格中標示的6.69吋,則是更為精確的工程測量數據。

總結

6.7吋手機的螢幕對角線長度為17.018公分,這是理解尺寸的基礎,但手機的最終長寬厚度與手感由螢幕長寬比、邊框技術、內部佈局、相機系統與機身材質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不要僅以螢幕尺寸作為唯一標準,而要結合實際長寬(公分或公釐)與寬度等規格,親自體驗實機的握感、重量與尺寸,才能選到符合需求的手機。

因此,在選購手機時,我們不應僅僅被「6.7吋」這個單一的螢幕尺寸數據所迷惑。更明智的做法是,將其與詳細的機身長寬(單位:公分或公釐)規格進行對照,特別是「寬度」,它直接關係到單手握持與操作的舒適度。如果條件允許,親自到實體店面體驗實機的握感、重量與尺寸,才是確保您能選到一部既能滿足視覺享受,又能完美融入日常使用的手機的最佳途徑。

資料來源

iPhone 16正式發佈!規格、顏色、功能,5大重點一次整理

6.7吋iPhone 15 Pro Max 遭曝為歷代最厚!一圖秒懂機身尺寸 …

iPhone 16 與iPhone 16 Plus – 技術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