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剪影】“考古探奇之大冒险家”社会教育活动圆满结束!
探寻远古生命的踪迹,从这里开始......11月27日,吉林省博物院结合《足迹·回望·传承——吉林省考古成就展(1997-2016)》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带领青少年们去探索考古的奇妙和神秘, 把历史和知识带回家。
今天的主讲老师是Apple老师和萌萌老师,我们要进行四个环节,分别是《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什么是考古?、展厅探奇和皮诺考古。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学习考古知识和模拟考古发掘的过程。
第一个环节——《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当走进博物馆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参观制度呢?有请萌萌老师为各位同学普及一下博物馆相关知识——《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教会同学们到博物馆后应该如何学习和参观。
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是每一位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需要做到的,请同学们记住这八句话:珍惜文物爱展品,低声细语步履轻,谦谦有礼仪容美,提问有序善倾听,保持距离别拥挤,环境卫生多留心,食物饮料厅外用,遵从引导礼先行。
考古是什么?怎么考古?考古的工具有哪些?在这个环节中,跟随Apple老师走进“考古小课堂”,听老师为同学们普及了考古方面相关的知识。
黑板上,老师画出了考古时需要的工具——洛阳铲,又名探铲,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杆加长。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考古时我们还需要手铲、毛刷、竹签、比例尺、标签等专业考古工具。
在实际考古发掘过程中,要被发掘的地方划分成比例大小的探方,将考古人员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探方”的发掘,并在每组选出一位“方长”,将被分配职责:牢记发掘步骤,给组员分工。发掘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3种。
通过在“考古小课堂”的学习,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要去展厅参观啦。第三个环节,展厅探奇。老师们在活动前制作了四套问题,将问题藏在展厅中的某个角落,同学们需要去认真寻找,并以小组形式完成所有问题,四套问题中,我们会涉及到考古知识、文物形状等,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吉林拥有多少处不可移动文物?”、“春捺钵遗址在吉林省的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到《足迹·回望·传承——吉林省考古成就展(1997-2016)》一探究竟。
吉林,拥有1556名坚守在一线的考古人。当你拉开时间的帷幕,揭开历史的堆积,呈现的不仅是吉林丰厚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体现出吉林先民们勇于奋斗的开拓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的集中在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以及现代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迄今为止,对大洞、万发拨子、二龙湖、帽儿山、丸都山城、西古城、城四家子古城、塔虎城、长城资源、春捺钵遗址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体系已经形成。本展览以1997年以来吉林省的考古成果为重点,全面展示考古人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同学们经过一番寻找,最终确定答案。当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时,先向考古老师们表达了敬佩之情,长大后,他也要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第四个环节——“皮诺考古”。同学们穿戴好围裙和套袖,拿出小毛刷准备“考古”。这是一个手工环节,是一个模拟考古的过程,主要有恐龙、兵马俑、陶器等等,孩子们可以用工具进行挖掘,并对挖掘出来的物品进行拼接、上色、修复,这样让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了考古知识。
通过这项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锻炼青少年们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乐中学,在教中乐,更好地学到考古知识,感悟历史文化魅力,在活动中享受到参与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营造人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们的直接参与、体验和与老师们的互动交流,培养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拉进他们与历史间的距离,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真正进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