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剪影】“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青少年教育活动圆满结束
2018年的1月份正在向我们走来,本期活动,小琪老师和小花老师以“近代吉林”展览中各式钱币为活动元素,和同学们一起认识各时期钱币样式和钱币发展史,增强同学们储蓄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制作DIY储蓄罐。
首先,我们有请小琪老师为我们解读一下今天活动的主题——“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舂:chōng,(音近充),解释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小琪老师介绍说:在腊月时分,古代人民会把舂米储存起来,便于之后更好地食用。所以证明,在古时人们就有储蓄粮食的意识了,延传至今。
“在原始社会,人们采用的是“物物交换”的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在“物物交换”中找到了等价交换物——贝壳,这就成为最早的货币。”小花老师为同学们讲述钱币的演变过程。
因为五谷容易腐烂,牛羊不容易分割,所以古代的人们选择贝壳来作为等价叫魂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分别铸造着自己国家的货币,这个时期的货币是不统一的,比如: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就像现在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货币,这样流通起来不是很方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沿用“圆形方孔”钱,这样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北宋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银币是我国钱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崇祯年间就已经开始发行银币,仅在清代发行的银币就有516种。
民国时期各地的军阀割据,每个军阀都颁布了属于自己的货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在PPT中看到的“袁大头”。
新中国成立,我们现在流通的是人民币,从1948年12月1日发行至今,共发行了五套。
我们和老师们学习了这么多钱币的前世故事,现在,我们跟随小琪老师走进“近代吉林”展厅,找一找,展厅中有哪些钱币呢?
“这就是袁大头,民国时期各地军阀流通着自己的货币,袁世凯统治时期,就以自己的侧脸头像为货币图案”,小琪老师讲解道。
在“谁是大富翁”环节中,我们将知识问答和游戏完美结合一起,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小组赛。
同学们用色子摇出数字,并在棋盘上走到相应位置,如走到知识问答,需要在魔法箱中抽取答题卡,并作答,答对者获得金币巧克力一枚,如答错扣除一枚。
问答题目来自上一个走进展厅环节,看一看同学们是否认真听讲啦!比赛进行的如火如荼,最终蓝队获胜,每人获得一枚金币巧克力。
这是老师制作的两件样品,同学们可以用彩泥和亚克力花纹装饰这个储蓄罐。
储蓄罐,过去称为"扑满",是我国西汉时由民间创制的一种储蓄工具。《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种用粘土做成的封闭式的小瓦罐,只有进口,没有出口,钱币能进而不能出,储满后,只有打碎"扑满"才能取出钱币,具有防止钱币被耗散的优点,故而受人欢迎,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