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址里出土的铜铃,除了祭祀之外还能干什么?

△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铜铃整体为合瓦形,置于墓主腰部,绿松石龙身之上,表面粘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

有的学者提出

早期铜铃主要是作为装饰品使用

不宜称为乐器

如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铜铃出土时

正放置于墓主人胸腰之间

其上还附有麻布或丝织物

表明其更可能作为佩戴物使用

此外,目前已知出土的商代的铃中

有的佩于车马坑中马颈下

有的佩戴于墓中所殉狗的脖子上

寄托着对亡者的庇护与灵魂安宁的愿望

△鹰形青铜铃|通宽8.1、高14厘米。造型作蹲栖鸟形,前后有羽状“翼”,“翼”两面有羽翅状纹饰,铃两面也有羽状纹饰。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铃造型多样

不光有具象的鹰形、花朵形青铜铃

还有和《星球大战》电影里

达斯·维达“撞脸”的兽面纹青铜铃

△ 兽面纹青铜铃|口部横径8.6厘米、纵径4厘米,通高7.6厘米。顶部小圆孔可能用来悬挂铃舌,铃舌无存。

铃声清脆

被古人认为有通神、避邪、肃静之效

因此铃和铃声都是沟通天地的重要媒介

常被用于宗教祭祀、祈福、迎神等重要场合

《周礼·春官·巾车》亦言

“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体现的正是“声可通神”的观念

△ 花朵形青铜铃|口径6.8厘米、通高12.2厘米。喇叭花形,顶部为花托,上有环钮。柱状铃舌下端呈四瓣花状,上端小环与内顶小环相套,内顶小环已锈蚀残断。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些铜铃

有挂架、挂饰配合

将艺术审美、实用功能与仪式需求融合

成为古代青铜文化中连接生活与信仰的独特存在

△ 铜銮铃|铜銮铃属于车器的一种,主要作用是使马车跑起来能发出动人悦耳的声音。銮铃主要发现在周代的文化遗址中,并成为周文化的标识性器物之一。

两周时期,铜铃多作为马器使用

通常一辆车马配置4件銮铃

不仅用于提醒行人

更象征贵族威仪

铃声所至,众人避让

△ 青铜编铃|春秋中晚期,湖北省博物馆“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展览。

西周中期以后

有大小不同的青铜铃组成编铃

在乐舞场合中,编铃也可作为乐器

与编钟、编磬等共同演奏

体现“礼乐并治”的理想秩序

△ 悬铃温鼎|托盘下设有一枚铜铃,铃身饰以细阳线雕刻的兽面纹。

西周青铜容器

也有在底座或圈足内带铃的

如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悬铃温鼎

虽然以往曾在簋、尊等青铜器类型上

发现过底部带铃的现象

但在鼎器上设置铃饰则属首次发现

另外还有出土于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的青铜簠

一侧悬挂带舌铜铃,振之清脆

与其同出土的还有一个形制、纹饰相近的小簠

它们既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簠

也是非常罕见的悬铃青铜簠

部分学者认为悬铃铜器

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

随着征伐战争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逐渐与中原文化交融

△ 青铜簠|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夏、商、周三代所见青铜铃

功用丰富,造型多样

由佩戴物逐渐发展为

带有祭祀用器、乐器性质的器物

在今天看来却可以视作

观察古人政治、祭祀与生活的一种物象

小小铃铛,于动静之间

既发声于外,也藏意于心

展现出古人于细微之处

寄寓天地、秩序与信仰的奇思妙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