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脱口秀的残忍和治愈 | 陈晓靖
大家好,我是晓靖。我今年23岁,是一个脱口秀演员。
我进入脱口秀这个行业纯属偶然,大三那年有个同学给我发了一个脱口秀节目的全国海选海报,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直接报名参加了,其实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脱口秀,我也不在乎,我就纯粹想参加海选,毕竟这要是成了,我也算是选秀出道的嘛。我当时没什么准备就直接上台讲了三分钟,内容就是骂我爸,所以当时我还讲了很多我爸做的那些丧心病狂的事情。那时候观众反应特别热烈,好像底下坐着的都是我妈,恨不得跟我一起骂。我当时我觉得我真的是太幽默了,我简直就是脱口秀天才。然后就很顺利地通过全国海选进入现在的公司,开始不怎么顺利的脱口秀演员生涯。
为什么说不顺利呢,是因为当我真正接触脱口秀之后,我发现脱口秀真的太难了,我也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当时讲的其实也很一般,我能通过海选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当时站在舞台上那股莫名其妙的自信,还有我爸做的那些荒唐事。
所以我进入这一行,真的就是拼爹,用闽南话来说,就是“靠北”。
我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脱口秀就是讲段子嘛,好笑就行了。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脱口秀绝对不仅仅是段子,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哲学。
人家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其实是这样的,那些能让大家觉得好笑的东西,基本都包裹着演员的一些负面情绪和悲惨经历。所以创作脱口秀其实是一件特别残忍的事情,它要求我们直面痛苦、讲述痛苦,而面对痛苦,往往就是改变的开始。
我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的,上台的次数越多,我就越发现,站在舞台上的人,必须是真诚的人。因为观众太敏感了,他们能够轻易地察觉到你是否言不由衷,是否为了刻意搞笑扭曲事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抵抗,充分暴露自我。
暴露自我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其实很多人不敢上台,主要是因为害怕在舞台上暴露自己的害怕,害怕暴露自己的攻击性,害怕一旦暴露就不被喜欢,不被接受,不被认可。我们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掩饰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这些真实想法往往都没有那么体面。但是脱口秀让我发现,能让我们真正建立联系的,往往就是这些不怎么体面的点点滴滴。
其实很明显,如果我上台的时候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晓靖,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为人善良乐观,美丽大方懂礼貌,你们可能会想“您有事儿吗?”。
但是如果我说“大家好,我是晓靖,我这个人又穷又懒又自闭,我也知道,但是我又不想改,我最近脱发还有点严重”,你们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吗?”是不是一下子就亲切了很多。
其实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谓的得体和周到常常是一种不真诚的自我保护,在我们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建造了一堵墙。但是当你充分暴露自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很安全,舞台也很安全,观众也很可爱,只要你足够地真诚。
这就要求我直面自己的内心。其实脱口秀演员经常会进行自我剖析,有时候我剖着剖着,都会忍不住感慨“天哪,我怎么会是这种人啊”。所以讲脱口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治愈自我的过程。
我觉得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就是自愈的开始。老实说,我整过容,我之前也不会说自己整容的,我都学那些女明星的官方说法,说自己是因为减肥、拔智齿才变成双眼皮高鼻梁的,也不知道是骗谁呢,主要是骗自己吧。因为我眼皮上的刀口,包括我过去的照片是会说话的。就算这些东西是哑巴,我妈那个大喇叭她也会拿着大喇叭到处说的。我就总是很担心别人会不会在背后议论我。但是当我很坦诚地告诉大家,是的,我整过容,我突然就释怀了,既接受了自己天生不丽质的事实,也接受了自己做了5次开刀手术“最好看也就这样”的事实。在每一次我一说我自己做过5次开刀手术,很多人会惊叹“哇哦,那么多呀”,我就发现,原来我还挺有钱的呀?!而且正视自己呢,会带来很多的勇气。以前别人说我丑,我会很伤心,整容后别人说我丑,我会说“去你的,我努力过了”。
我现在觉得,打破自我才是真正完整的开始。
我特别喜欢《还珠格格》里面紫薇的一句经典台词:“尔康,你告诉我,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句话真的好做作,但是我好喜欢。我觉得脱口秀演员就是这样,把那些让自己“破碎”的东西写成段子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在嘲笑自己痛苦的同时在笑声中得到治愈。我有时候觉得看一场脱口秀演出就好像做一次心灵大保健,因为人类的痛苦总是相通的,当你听到演员所捕捉的生活里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有人跟我一样倒霉啊,甚至比我更傻B呢。然后你就可以原谅自己了。所以我现在觉得脱口秀拥有的这种力量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只有破碎的你才能拯救破碎的我!
这两年脱口秀发展的越来越好,看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些不太了解脱口秀的观众看完以后会问我,不对,是提意见,他会直接跟我说 “我建议你们多一点干货和价值观”,我说你要这些去看TED啊,脱口秀不是什么讲道理的地方,其实人生也不怎么讲道理。脱口秀更喜欢跟大家分享这些不讲道理的人生,我觉得这个时代好像所有人都在试图输出一些听起来很华丽的东西,比如我现在也努力地想说出点啥。
然后还有些观众看完脱口秀之后也特别想要上台表达自我。他们就问我写脱口秀的技巧,老实说,我不知道,我对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我的人生观一样都不是很稳定。我站在舞台上的绝大部分时候,我都在讲感受,因为我觉得技巧未必有用,但是感受是具有力量的。我们平常讲的那些感受很多是通过头脑处理之后所表达的,其实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当你放弃用思考去控制感受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些更加真实的感受。而真实的感受是具有喜剧的力量的。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有被催婚过吧?其实我这两年也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就是我的家里人一直劝我嫁给有钱人,我说你们不要再劝我了,去劝有钱人啊,我愿意的。这个例子的价值导向好像不是很健康,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你要去挖掘并且去认同你那些更加真实的感受。
而且感受能力越强,人就会越敏感。其实在从事脱口秀行业之前,我一直觉得敏感是一个贬义词,好像一个人越敏感就越容易被击倒,所以大家才会越长大越迟钝。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它意味着你还能感受到生活里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看到每一个时刻存在的意义。我开始在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些不同寻常的乐趣。前两天我妈拉着我去普陀寺拜佛,其实我还挺不乐意的,但是去之前我在大众点评上看了评价,还不错。路上我在想,佛都要让人评价啊,我一看评论,还有人给他打三星,也太惨了吧!但是一想到佛都有KPI,我就更虔诚了,一进门我就跪下了,“好好干啊,小心我给你差评”。我说完之后觉得自己有点横,我就安慰了下佛,“生而为佛,挺不容易啊!”我突然觉得拜佛还挺有意思的,好像在拜把子。可能生活一直很有意思,只是我们变得没意思了而已。
在很多人眼里,脱口秀演员总是很快乐,之前还有人问我“怎样才可以活的快乐呢?”我想了很久,可能是当你不再追求快乐的时候。脱口秀演出之前我们都会提醒观众:要降低预期,不要老想着找乐子,这样听着听着,你就会觉得“唉,还挺有意思的哦”。而且在演出之前我们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降低预期,别老想着搞笑。在舞台上,真的是越努力越心酸,反而是放下包袱,把观众当做偶然相遇的朋友聊聊天会开心很多。所以我真的觉得,降低预期是一种人生哲学。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希望大家相信,痛苦并不可怕,有时候还挺搞笑的,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脱口秀,至少别人的痛苦还挺搞笑的。人生嘛,就是爱笑才会赢。谢谢大家。